我們用 影像 細數莫拉克 重建之路,一起

最新消息

活動異動場次通知 - 8月4日瑪家鄉三和中村基督長老教會場次
 ...
活動影像 ▍嘉義樂野社區
 ...
新增場次 ▍7月24日台南市新營市民學堂
 ...
影像參與重建的可能-從「看見重生的力量-重建紀錄片社區巡演」談起
 ...
放映地點變動通知 ▍7月4日台南市安南區
 ...
活動花絮 ▍嘉義太和國小 畢業囉!
今天放映《921...
活動花絮 ▍嘉義太和社區
 ...
[場地異動通知] 7月4日台南市安南區
 ...
活動花絮 ▍嘉義日滿社區
這個場次放映《人在草木間》,是一部紀錄嘉義縣太和村,在88...
活動異動通知 ▍6月23日 屏東長治百合部落 場次
 ...
[放映追追第 2 波] 7月放映行事曆
 ...
活動異動通知 ▍6月25日 嘉義太和國小 場次
 ...
[最新]活動改期 ▍台南公會堂 改期到6月27日舉行囉!
 ...
活動異動通知 ▍6月20日台南公會堂 場次
  ...

...
放映時間變動通知 ▍7月11日南投縣埔里鎮
 ...
活動異動通知 ▍6月12日高雄市桃源區場次
 ...
[片長更正公告]《魯拉克斯的故事-去聽答而答唱歌》
 ...
活動花絮 ▍南投水里
 ...
活動花絮 ▍南投神木村
「看見重生的力量」社區巡迴團隊,今天&#...
[放映追追追] 6月放映行事曆
詳細放映影片,請見「放映資訊」頁面喔&#...
文化部「看見重生的力量-重建紀錄片社區巡演」活動起跑
國人瞭解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的生命歷程與軌跡,文化部主辦「看見重生的力量-重建紀錄片社區巡演」活動,於...

影像參與重建的可能-從「看見重生的力量-重建紀錄片社區巡演」談起

 

文:蘇蔚婧

2012年6月,梅雨與颱風雙重夾擊所引發強烈的氣流綿延全台,雨落不止,原本應該灼朗的夏日氣息消失殆盡,只有悶滯濕黏。然而,無處可去的煩悶與揣測是否放颱風假的樂趣僅屬安然度災的幸運兒,有些人來不及對這歇斯底里的雨感到氣惱,就得面對家人家園可能消失的巨大威脅。打開電視機,猶似重複地,幾個三年前深深揪住台灣人心的地名又再度搭配著泥水滾濁的畫面出現:那瑪夏、小林村、神木村、霧台…這正是2009年莫拉克風災受創最深的地區,然而三年的時距卻好像不存在似的。觀看這些相似又相異的災難影像所湧起的重現之感,除了再次提醒我們大自然的深沉力量,其實也正宣告著我們身處一個與災難共存的時代。正因如此,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以及人面臨重建的各種調適、轉變、反思才是攝影機需要真正探觸之域。活動影像作為紀錄方式的動態性與即時性除了見證災難的發生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災難重建的過程中,作為一種溝通與運動工具、甚至檔案的可能。影像的介入與傳播讓重建之路不再僅有官方績效導向的唯一選項,在山林裡農作的人、永久屋內的族人、遷校寄讀的部落孩子們其實都有各自對家與土地的期盼,影像的作用之一就是傳達災民們的立場,或者,更精確地說,影像記錄/介入了災民一點一滴形成立場的過程,在人類思考何謂重建的時間跡軌中,提供材料與觀點。

 

以此視野為出發點,台灣南方影像學會承辦「看見重生的力量-重建紀錄片社區巡演」活動,自5月下旬起至8月,預計在中彰雲投、嘉南、高雄、屏東與台東等在九二一地震及莫拉克風災受創嚴重的鄉鎮社區進行巡迴放映,總計約有50場,此刻巡迴工作正隨著烈陽與夏季頻繁的颱風警報持續著。筆者也跟著巡迴工作小組去了高雄與台東,這才第一次親眼看到經受風災後滿目瘡痍的受傷土地,而土地上的人們至今仍然蒙受災難帶來的改變。人們生活的模樣其實處處反映著重建是政府與民間、平地與原鄉、現代與傳統互相激盪對話角力妥協的樣態,這些從細處才能得見的線索,正是要透過影像的紀錄才能顯影出來。因此,釵h努力呈現在地觀點的紀錄片,便將重建的格局拉至對族群土地的認同層面,試圖探索蔽於房屋道路等可見硬體修砌成果下更為重要、細膩、也最根本的文化永續問題。

 

《消失的星光》即講述了風災對部落傳統的毀壞。高雄那瑪夏鄉原名三民鄉,在民進黨執政時期本土化正名風潮下改為那瑪夏(Namasia),字義來自楠梓仙溪。風災過後,原本溪裡閃耀炫目光彩的高山鯝魚不再,星光消失。導演伍心瑜以此為喻,上溯同鄉之內布農族與南鄒Nacanavu人的族群遷徙歷史,將風災重建象限擴至產業生計、自然環境之後的傳統文化保存。伍心瑜另一部片《築窩的女人》在議題上即是《消》片的延伸,其選擇的切入點則是當地部落女性組織「女窩」。除了從女窩成員角度來看風災過後的安置與重建問題外,導演更特寫了女性組織工作者面對家庭與社會成見的掙扎與摸索,以近乎設身處地的細膩視角拍出女性遭遇變化所表現的巨大能量,使得這不僅是一部關於重建的電影,也是一部關於女人的電影。

 

陳韻如《魯拉克斯的故事—聽答而答唱歌》則是以台東縣金峰鄉小米復耕為主題,紀錄部落以有機農作與現代行銷開拓生計的作法,試圖展現重建的可行途徑。然而,影片的重點並非案例分享,而是透過耕植小米這樣的傳統作物,喚起年輕人身體力行的土地觸覺,其所埋伏的深切呼籲其實就是青年返鄉。《嘉蘭八八報告》則是結構化的審視重建工作的眾多面向,各項議題在九十分鐘的影片裡分配平均,從外部的環境重建到內部的心靈復原都有系統地編整起來。導演李三沖在座談時提到這不是一部紀錄片,而是一個重建檔案的索引,其團隊至今累積了1200小時的拍攝畫面,大部分以風災重建為主,也包含反核、祭典、或採收小米等文化活動,為得是留給部落一個歷史資料庫。李三沖更進一步分享三年紀錄過程中的角色調適,「原以為拍片就是要把部落的立場表達出來,但後來才發現沒有『現成』的部落立場,那麼我們就要問部落的立場是什麼?」同場座談,人稱「教官」的嘉蘭風災自救會會長蔣爭光也說:「在部落就是要不斷不斷地對話」。他們的發言顯示了官方與主流媒體天真地以入住永久屋為重建最終標的的巨大錯誤:如果部落的立場還在摸索,部落裡的對話還在持續,那就表示在地認同的重建工作還未完成,我們仍需繼續探問重建的意義。

 

那麼?重建的意義到底指歸何處?郭志榮紀錄了南投縣中寮鄉社會團體在震災十年後所提煉出的重建思維,於《十年‧九二一》的片末直接提出重建的意義在於「永續農村」。他認為災難只是將地方原有的結構性問題突顯出來,農村破落、部落凋敗、人口外移等現象,其實是長期資源分配不均,文化傳承失落的結果,如此一來,其實無處不是災區。而災難最大的啟示,就是促使我們反省追求經濟效益的現代化邏輯是否全然適用於農村與部落,「永續就是重新認識部落,產業應該根源自身的文化」。全片最大的價值就是不把重建視為建設與成效,而是一種對待文化的反思態度。當然,永續農村的實際作法可以再細究,重建的歸宿也絕不僅是單一模式的主觀認定,重建意義乃生於長期的提問與實踐,這不僅是災區的切身問題,更是多災時代的全民議題。

 

因此,我們全都無法置身事外,持續地紀錄與溝通也就更形重要,這也是重建紀錄片社區巡迴的原衷。藉著放映,我們有機會看見人在土地生活的各種處境,透過對談,我們可以激盪觀點並凝聚共識。災難雖然造成巨大的損害,卻也帶來全新的契機,甚至在從零開墾的重建過程中,喚起強勁的生命力,看見重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