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報影評】祖堂內尋找有效的對話

 

祖堂內尋找有效的對話

破報編輯部

2013-05-16

 

文/石東荷

台島正處於文化狂放的年代,如同《春天的對話》一片當中描繪,耕作有時休耕有法,文化的蘊含基底也正是如此運行。該片由黃秀怡拍攝,吳乙峰指導的紀錄片,透過19歲女孩的原鄉觀察,捕捉美濃在地的青年發展現況.片中女孩佳吧參加由美濃設計相關科系學生們所組織的社團:美濃後生會,利用課餘閒暇時間回鄉里參與美濃的公共事務,例如舉辦營隊、農情調查…等,佳吧在農情調查時談及鄉野時常出現的田菁,其實是農民用作休耕時的植栽,但亦有可能是已經賣地準備搭建豪宅大廈的結果。

藤原正彥(數學教授,日本社會觀察家)在《國家的品格》一書曾提出有品格的國家應具備的四項要件,良好的農村發展便是其中一項,農村發展正常可證明一國經濟尚未遭受金錢至上的自由資本主義完全掌控,《春天的對話》一片給予了相同的判準,如果連19歲的年紀都能如此關注農村,政府更不應讓大埔、美麗灣、墾丁悠活侵蝕大自然與農村的案件一再上演。

錯誤的文化足跡可引領眾人走向毀滅的歷程;不易盼來的文化部,不斷朝向經濟靠攏,揮舞文創大旗四處招魂,起身的自然盡是些魎魅魍魑。《祖堂重建的推手》一片由莊益增、顏蘭權兩位紀錄片大家所拍攝,高雄六堆地區楊氏宗堂耗時十餘載賣田修祖厝的過程,全片提供了不同於上述的正面思維,家族的維繫豈止於外在物件的保有,一位有心的族人即便出賣田產,家族也不會就此瓦解,反倒更加團結鞏固,充滿著豐富的「人」「情」味。

索爾孟(Guy Sorman,法國人權諮詢委員)在《金融海嘯後的世界》給台灣的前言中提到:在台灣的中華文化雖未受專制獨裁政府的摧殘(相對於大陸),但卻飽受商業化及美國文化的肆虐。台灣文化正是應該要大鳴大放的階段,但卻與農村相同面臨最嚴峻的考驗,完全受制於通俗商業美國味,這是個危險的警訊,幸得這一切都在紀錄片的鏡頭下。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