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家園感—六堆常民的家園感受》 |
作者:奚浩 (靜宜大學大眾傳播系講師) |
六堆是台灣南方的一個「地方」,「地方」決不是冰冷的地圖座標,也不是行政管理的區域名詞。地方是一個動詞,它在地理條件、常民記憶、傳說故事、居住襲產、家族認同、生活經濟等等複雜的文化元素下有機成長,而其中最複雜且難以刻畫的元素則是「人」。對在地人而言,地方,或許是指童年穿梭的夥房窄巷;是少年十五二十時不戴安全帽飆車和死黨躲起來抽煙的小山窪,是第一次相親的媒婆家,或者是族人血親凝聚的老祠堂........有了情感的蔓衍牽連,地方就會質變,變成家園和故鄉。 家園富含著人盡不同的記憶、情感、氣味、氛圍和身體感受。這種源自生活的家園感該如何形容呢?法國歷史學家塞杜(Certeau)比喻得很棒,他說,就像「中國人用一隻手指在手掌上劃出的文字。」的確,家鄉是要用身體感受的,這種感受很微妙,它既是色聲香味觸,又同時包含著千百年來無形傳統文化。這複雜的東西很難用筆墨形容,卻很適合紀錄片的再現特性。 此次的「六堆常民人物誌2」從地方和人物出發,十部影片,不約而同地圍繞著「家」,如縮影般地反映出六堆客家聚落重視家、家人、家族和家園的特徵。同時,十部影片採用不同的風格手法,不同的切入主題,拼湊出了家園的複雜面向。 《獅頭張仔》是系列中最富「詩意」的一部作品。影片用平靜湛遠的影像風格,呈現張信永(張仔)所居住的屏東新埤獅頭社區。其實,張仔與獅頭社區有許多故事與事件可發展成為議題式的紀錄片;然而,打動兩位導演的,顯然是獅頭村落的生活況味。在此片中,雖然討論了當地農業、養殖業的難題,但令人印象深刻的卻是張仔的老雜貨店的生活味、當地的環境風情,還有那間簡陋卻滿溢純真歡慶氣息的卡啦OK小店。影像的吉光片羽,微言而無大義,就是況味,讓人回味起台灣新電影時期《戀戀風塵》般的清純。 《紅娘幫幫我》也與養殖業有關,在麟洛經營養豬場是徐加真女士的主業,很難聯想,她的副業竟然是在地有名聲的現代紅娘。對許徐女士來說,撮合姻緣,已慢慢從成就感昇華成責任感了;在這個網路交友取代傳統媒妁的現代,她的工作從紅娘配對到嫁娶儀俗,都默默傳承傳統價值。另一部關乎傳統價值的影片是《祖堂重建的推手》,楊景謀先生於1995年開始便四方奔走,爭取楊家祖堂不被都市重劃拆除。之後,1999至2006年,他又花費兩年多的時間,說服宗親支持祖堂重建,過程中他耐心克服重重阻力挫折,終在2008年完成重建的心願。這部影片回溯了楊先生重建祖堂的心路歷程,而他重建的不只是一棟建築,更是一個家族、族群的精神血脈。 馬躍‧比吼的《Una是客家人嗎?》是一系列影片中最為「奇幻」的一部影片。Una現居高雄那瑪夏達卡努瓦部落,父親是布農族人,母親是Kanakanavu族。Una真的是原住民嗎?他自己有些懷疑,因為從媽媽的長相、飲食習慣,家族史等等線索中,他認為自己應有客家血統。他曾向家人詢問,但彷彿禁忌一般,家人絕口不提。於是Una展開一場尋根之旅,尋根讓他解開了自己的身世之謎,並驚訝地發現,家族的禁忌,來自於族人曾是台灣一件牽連廣泛的慘烈歷史事件的關鍵人物。這部影片從小人物、小好奇出發,最後竟然開展出一段牽連族群、習俗、遷徙、屠殺的大歷史,是一段從常民微敘事到大歷史的深刻寫照! 有人尋根,也有人返鄉,《文相的異想世界》、《蓮蕉的顏色》、《紙傘少年》和《畫・家》這四部影片,也都與「家鄉」這個主題有關。溫文相是美濃人,長年在外工作,因為想陪孩子、家人,所以辭職回家。不過在影片中可以看到,除了家之外,家鄉對文相更有莫名的吸引力,也激發出他為家鄉盡心盡力的許多熱情點子,本片名為《文相的異想世界》,十分貼切。另外,從王惠玲小姐的身上,我們同樣看到家鄉土地對人的力量。內埔老街的夥房是王小姐土生土長的地方,透過她與母親、妹妹三位女性的家居點滴,《蓮蕉的顏色》帶我們親炙了夥房滋味,細膩而溫暖地,讓我們看到家鄉如何是一個平復傷痕、刺激靈感和滋養情感的地方。 《紙傘少年》是透過青少年眼睛觀看家鄉。華駿、世鋒是高中孩子,他們正翻開探索自我的人生課題,與所有同齡的孩子一樣,他們面臨著茫然的未來,在右堆長大的他們,似乎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割捨不下的家鄉臍帶又令他們很無奈。本片導演是張高傑與陸孝文,其中特別之處是「導演即老師」,張高傑是華駿、世鋒的老師,因此能夠在親近而信任的情況下深入孩子世界,呈現出他們內心的情緒。 《畫・家》也是一個故鄉召喚遊子返鄉的故事。佳冬是張淑蘭的故鄉,也是她記憶歸去的地方,多年在外的她毅然返鄉開設西柵門畫會,帶著社區居民用畫布留下家鄉印象。西柵門畫室成為了社區的新聚點,精彩的人生故事在此匯聚。本片中道訴三段女性故事,三位分別從新埤、大陸湖南、菲律賓嫁到佳冬的媳婦,她們寫生佳冬街景,在地地景的色澤和輪廓,渲化成她們思鄉的情感筆觸。四位女性,一間畫室,《畫・家》具體而微地呈現出現今台灣鄉村的形貌演進、族群融合和人口轉型。 《行入客家》和《樂現・樂仙》也敘述了關於族群融合的故事。《行入客家》的主角是邱玉雲女士,她是遠從花蓮嫁到麟洛的客家媳婦,當年甫入客家莊當然有諸多不適應, 尤其令人好奇的是傳統大戲碼「婆媳問題」。影片中,觀眾將看到邱玉雲與婆婆施阿金女士之間精彩的身世和互動。如今,邱玉雲不但是道地的客家媳婦,她還投身到剪紙藝術之中,用剪紙創新、傳承著傳統客家文化。《樂現・樂仙》是隨興自由自在、樂觀快樂的意思,本片主角黃仕認女士原籍廣東大埔,民國八十一年嫁來屏東長治,現已年邁的她歷經中年移民和喪夫,如今生活清苦,但她依然安居刻苦「樂現樂仙」,展現了客家開朗堅韌的生命力。 這十部影片,帶我們認識了六堆,不是社會學、地理學或人類學式的認知,而是細微的、庶民的、家園的,以及濃濃情感的體認,並且在故事情感中觸及歷史、環境、習俗、移民、族群、認同等等嚴肅的議題。很高興「六堆常民人物誌2」發揮出紀錄片的特性,以影音為筆劃,穿透理性與感性、有形與無形,將六堆的風情書寫在觀眾的手心上,為地方文史留下了珍貴的詮釋與紀錄! |